新加坡《海峡时报》:推动社交媒体实名制,应对网络骚扰

新加坡《海峡时报》7月23日文章,原题:推动社交媒体实名制,应对网络骚扰 近年来,新加坡在网络立法和受害者法律援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网络治安问题。尽管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对司法程序的恐惧、尴尬和不知所措,使得许多案件无法得到妥善处置。

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2019年,新加坡修订了《防止骚扰法》(Poha),将人肉搜索定为犯罪行为,并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和援助。2021年,又成立了防止骚扰法庭(PHC)以提升案件处理效率。在最近的一起案件中,一名受害者成功申请了法庭禁令,避免其新男友的前任在社交媒体曝光自己的个人信息。

尽管Poha能让受害者无须支付律师费就能申请保护,这条路却没那么好走。被迫在法庭上揭开自己的伤口,意味着受害者要承担沉重的情感负担。此外,为证明人肉搜索带来的伤害,受害者还承担着举证的责任。以诽谤或侵犯隐私等事由提起民事诉讼更是困难,此类案件的费用很高,且战线很长,这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如何有效应对网络骚扰是新加坡乃至全世界都要关注的问题。社交媒体企业和搜索引擎需要积极承担责任,通过主动内容审核、用户管控和治理措施,为法律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需要推行网络实名制

推行网络实名制能够更快速地保护受害者并惩戒加害者。社交媒体需要主动识别并删除有害内容,AI帮助平台提升了用户体验,我们应投入更多资源用于自动标记骚扰、仇恨内容以及非自愿传播的信息。现阶段此类AI技术仍不成熟,算法难以准确识别和处理隐晦的骚扰或仇恨言论,进而导致误判。海量的用户内容也提升了全面人工审核的难度。

要对用户的不当行为建立分级惩罚措施。对初犯者进行临时发帖限制,对屡教不改者进行永久封禁,行为越恶劣,惩罚越严重。审核人员的个人倾向会影响内容的判定,因此举报内容并不一定会被删除。哪怕删除了,加害者完全可以换个马甲继续。匿名制让任何平台管控和法律功亏一篑。

某些线上平台允许用户使用化名,这会让恶人更加猖獗。确保账号身份可追溯,才能让每一个人为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为此,所有社交媒体都应推广手机验证系统。账号与手机号绑定能提升人员和行为的可追溯性,让心怀不轨者三思而后行。

匿名制滥用危害严重

匿名制度的滥用会造成严重危害。在Reddit的一个版块,用户上传讨厌之人的领英截图,并发表人身攻击的言论。哪怕当事人并未发表任何诽谤或攻击的言论,仍然会受到网络骚扰。这类受害者的维权之路异常艰难,各种网络工具总能让施暴者完美隐身,收集和举证的过程更是漫长。

我们要强化受害者自助机制。平台应快速响应,删除被标记的帖子,并保留后台数据以备调查。还可以通过立法,对未能及时响应或拒绝删除的平台进行处罚。随着深度伪造等滥用AI手段的传播,不当内容存在越久,对受害者的危害就越大。完善举报工具、规定平台处理时限并建立犯罪立案流程,能够提升平台响应能力。

强化用户隐私管控也是重要手段。平台应允许用户自主管理个人资料的访问权限。拒绝关注请求、限制账号标记自己、请求在搜索引擎中移除人肉内容,这些功能让用户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网络足迹。

2023年8月,欧盟的《数字服务法案》宣布生效,要求大型平台为用户提供标记敏感内容的工具,并敦促企业尽快删除被标记的内容,一旦违反规定将面临高额罚款。

然而,立法保障无法改变互联网去中心化和跨境特征所带来的执法难度。网络工具让肇事者很容易逍遥法外。许多人肉搜索行为往往远离公众视野,“喷子们”会在相对私人的社群内用隐私信息进行网络骚扰。

打着所谓“正义”的旗号公开他人信息,这和司法系统的正常运作是自相矛盾的。网络骚扰的治理需要立法、平台、搜索引擎、用户等相关方的共同参与。法律改革为受害者提供了追责手段,社交媒体企业也应积极管控内容、赋能用户、切实问责加害者,配合司法程序的落地。面对网络骚扰,整个社会绝不能姑息养奸。(作者本·蔡司特·张,华泽勋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