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积极向好 信息通信业拓展东盟值得期待

近年来,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将周边外交置于外交格局首要位置。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区,已成为亚太区域中合作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仅2023年,便实现了雅万高铁开通运营、皎漂深水港项目签署落地、中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中国与东盟多国扩大相互免签等诸多进展。2024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ECP)正式生效两周年。在此背景下,研判中国-东盟关系对于信息通信企业海外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东盟双边关系新进展

进展一:政治互信日益巩固,中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向东南亚区域深度辐射。

以高层外交,特别是元首外交为引领,中国-东盟关系朝着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2023年,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等东盟国家的元首或首脑先后应邀访华。中方先后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东盟峰会、访问印尼和越南。高层交往推动构建中国-东盟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外交关系格局,促进中国-东盟关系全面走深走实。

以深化伙伴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中国在东南亚区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持续提升。20 08—2023年,中国先后与东盟十国构建起“全面”或“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2013年10月,国家领导人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倡议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23年底国家领导人访问越南,双方就共同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标志着中国同中南半岛国家在双边和澜湄合作多边层面实现命运共同体建设全覆盖。东盟国家对中国“和平”“安全”“文明”倡议的认同感不断强化。

进展二:互联互通日益紧密,打造泛亚高铁经济圈,中国式经济“样板间”形成示范效应。

中国同东盟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为中国-东盟合作深化奠定“硬联通”基础。

2023年4月,中老铁路客运列车正式开通,成功将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为打造中国式经济“样板间”提供标杆。5月,“重庆—昆明—临沧—缅甸—印度洋”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式通车。9月,由中国承建的印尼首条高铁——雅万高铁正式商业化运营,这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落地海外。12月,中越就推动跨境标准轨铁路联通与建设达成共识。此后,中国成功续租缅甸皎漂港99年,紧接着中缅铁路也被提上日程。

1995年12月,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在东盟第五届首脑会议上提议修建由中国昆明经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到新加坡的国际铁路,取名为“泛亚铁路”。未来,随着雅万、中老、中泰、中越、马东等铁路线的全线贯通,“泛亚铁路”将从设想变为现实。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加速推进泛亚高铁经济圈构建,拉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跃升。

以中老铁路为例,2023年1月至10月,中老铁路全线累计发送旅客超1400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600万人次,有力促进当地原材料销售和居民就业。据预测,到2 0 25年中老铁路将带动中国和老挝GDP分别增长1.2%和3.9%。由中老铁路开通形成的“码头效应”“虹吸效应”,也将带动国内企业深度融入“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加快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进展三: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区域经济一体化朝着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以异质合作为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充分释放内生经济发展动力,推进全方位、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贸易方面,2020年至今,中国与东盟已经连续四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方贸易额为9753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1.2倍。在投资方面,中国是老挝和柬埔寨的最大投资者、印尼和越南的第二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国。中国和东盟本币合作共识持续深化。至2022年末,中国已和越南、印尼、柬埔寨、老挝签订双边本币结算协议,本币互换协议金额超8000亿元。中国-东盟多边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不断夯实,对抗负外部性能力进一步增强。

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与多边协调机制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阻力,注入新动能。2023年2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启动首轮磋商;6月,REC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9月,第20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举行,签订投资合作项目470个,总投资额4873亿元,较上届增长18%,创历届新高。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利用“零关税”优惠及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等,在地缘优势下扩大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打造“中国-东盟超大双循环”。

进展四:安全合作日益深化,中国-东盟增信释疑,形成相对安全“依赖”。

在传统安全领域,以东亚领导人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区域安全多边机制促进利益融合。从2011年起,中国-东盟每年举行防长非正式会晤。为深化军事与安全互信,中国-东盟建立海上联合演习机制。2023年11月,“和平友谊-2023”联合演习落幕,越南、马来西亚等5个东盟国家参演。中国-东盟以“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凝聚共识,构建未来南海地区的秩序基石。2023年10月,“南海行为准则”正式启动案文第三轮审读,进一步强化分歧管控。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基于支持东盟在地区架构中的中心地位共识,中国-东盟相对安全的“依赖”加深。双方重点围绕打击贩毒、非法移民、国际经济犯罪、网络犯罪以及反恐等领域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2023年8月,针对缅甸边境电信诈骗蔓延,中缅泰三方开展联合打击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进展五:民意基础日益牢固,人文交流和文化互动构筑中国-东盟面向未来、相向而行的深厚根基。

密切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互动是联结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国与东盟面向未来、相向而行的深厚根基。基于地缘相邻、族缘相亲、文化相近,中国-东盟的全面务实合作具备深厚牢固的民意基础。截至2023年12月底,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先后开放对中国游客限时免签或与中国互免签证;印尼、老挝、柬埔寨、文莱和东帝汶则允许中国公民办理“落地签”。中国与新加坡、老挝、缅甸、印尼等国建立人员“快捷通道”和货物“绿色通道”。2024年被确定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人文相交、民心相通,为中国-东盟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奠定民意根基。

东盟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化拓展趋势

趋势一:东盟数字经济乘风破浪,稳步快速增长。

多因素推动东盟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东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一是智能手机使用仍有较大增长空间。GSMA数据显示,2022—2025年东南亚的移动数据消耗量将增长三倍,从每位用户每月9.2GB增加到28.9GB。二是数字支付快速普及并引领金融科技发展。麦肯锡数据显示,到2024年亚洲数字支付的比例将达到65%,超过全球52%的平均水平,成为数字消费增长引擎。三是东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如IDC领域,根据Arizton东南亚数据中心市场研究报告,2022—2028年东南亚数据中心市场将以6.5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趋势二:信息通信企业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确定国际化拓展的领域和侧重点。

在国际化拓展的业务范围与关键突破口选择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往往基于自身在技术、市场、服务方面的资源禀赋,作出不同的决策选择。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主要通过投资建设国际海缆、跨境陆缆、数据中心、海外POP点以及运营海外子网等方式,将网络基础设施延伸至国外;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海外广泛部署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点,拓展产业生态,华为曾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帮助AIS一跃成为泰国最大的运营商,后又助力马来西亚电信实现网络转型;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陆续走出国门,围绕其在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领域的能力沉淀进行国际化拓展。

趋势三:“多方抱团出海”成为信息通信业国际化拓展的重要模式。

“多方抱团出海”模式是主要由政府牵头,建立横跨多个环节、联合相关企业的协同机制,联袂出击的一种出海方式。这种模式更易实现“投资-建设-运营”的一体化,更好地体现新时代中国开展国际合作“善始善终,注重持续”的政策主张,尤其对援助型项目而言,更有利于维护中国援助的品牌和信誉,放大综合效益。以投资建设海外通信基础设施为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骨干光缆、海缆、数据中心及云计算等战略设施,建成后通过中长期实际运营,积极为当地培养本土人才、发展技术力量,强化其人才建设与技术创新等,更能够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获取中长期价值。

信息通信业东盟方向国际化拓展策略建议

2023年中国和东盟关系总体向好、瑕不掩瑜。展望未来,更加密切的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值得期待。由此,本文提出信息通信业向东盟拓展的策略建议。

策略一:更好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是我国面向当今世界局势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信息通信企业应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积极实现“走出去”,将全球化作为长期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数字经济产业链,推动优质的技术和服务进入海外市场,从向全球输出“中国成本”“中国规模”转而输出“中国技术”“中国品牌”“中国体验”。

策略二:加大与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与拓展力度。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东盟国家的迫切诉求,也是我国与东盟深化关系的重要合作抓手。要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战略紧迫感,抓住中国和东盟政治互信不断提升的“红利期”,抓住东盟国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窗口期”,加快谋划、系统布局,借助国内产品、技术、服务等优势打造国际能力,在东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智化转型中输出“中国经验”。

策略三: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安全和发展并重。

中国-东盟政治互信加深、经贸互利共赢的大方向不会变。信息通信企业在拓展东盟市场时,要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要重点聚焦与中国关系长期稳定友好的高价值、高潜力区域及国家市场,制定精准适配的发展策略。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东盟方向国际化拓展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