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心 共筑中国—东盟旅游繁荣——访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

“中国和东盟国家是山水相连、血脉相亲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在习近平主席和东盟国家领导人战略指引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强劲,区域旅游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双向奔赴中迎来希望之光。”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近日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0多年来,中国和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共赴“诗和远方”,旅游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开花结果,命运共同体意识愈发深入人心。

“目前,在中国—东盟(10+1)、东盟与中日韩(10+3)、《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各国旅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旅游合作平台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史忠俊介绍,其中既有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定期举办的旅游展,又有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间单独的旅游合作协议与机制。

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共同致力于创新旅游新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发掘旅游新动能、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勾勒出一幅文明交流互鉴的美丽画卷。在史忠俊的眼中,读懂这幅美丽画卷,数据最有说服力。

“今年一季度,越南接待中国游客近8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34.5%;新加坡接待中国游客约78.6万人次,中国有望重新成为今年新加坡最大客源国;泰国接待中国游客超175万人次,中国成为泰国最大客源国;柬埔寨接待中国游客19万人次,同比增长43%;菲律宾接待中国游客近11万人次,同比增长近150%。”史忠俊补充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游客赴华旅游,中国入境游市场加快复苏。“截至今年5月下旬,中老铁路累计开行旅客列车达5万多列,发送旅客逾3400万人次,吸引了来自87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跨境旅行。”

一项项数据,反映出中国和东盟双向奔赴结出的丰硕果实,更体现了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将旅游打造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亮点的坚定信心与决心。

“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积极推动区域旅游业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放宽签证政策、促进旅行便利化,入出境旅游利好消息频传。”谈及东盟国家是否做好准备迎接中国游客,史忠俊表示,东盟国家在吸引国际游客到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将旅游业打造成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东南亚多国正对机场进行翻新和扩建,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启用新航站楼,中柬合作建设的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正式运营,越南计划扩大河内内排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

“东盟国家还积极推动旅游与科技、工业、动漫、娱乐和医养健康等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多层次复合型旅游发展路径,造福当地人民,吸引国际游客。”史忠俊回应了中国游客颇为关注的旅游服务质量和便利化问题。“为提高游客舒适度,东盟国家在简化出入境流程、推广线上平台等方面下功夫,针对中国公民推出了免签、落地签或电子签等多元化签证措施。今年3月起,泰国还对中国公民实行永久免签证入境政策。”

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文交流继续扬帆起航,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交流年期间,《加强中国—东盟区域性旅游合作的共同倡议》发布,相关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掀起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的新一轮热潮。

“随着RCEP正式生效,《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积极推进,今年是中国和东盟旅游合作充满希望的一年,也是从复苏走向繁荣的一年。”史忠俊说,以交流年为契机,中国和东盟国家将继续扩大民众跨境交流、恢复双边人员往来、促进区域旅游业蓬勃发展,并将联合举办大型活动。双方还将加强旅游发展战略对接,扩大旅游共识与合作,创新国际旅游产品联合开发。

史忠俊介绍,作为2011年由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东盟中心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中国与东盟旅游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助力周边国家旅游业共同繁荣。例如,继续加强旅游目的地宣传和推广,组织和支持特色旅游活动,积极打造一体化旅游信息宣传推广平台,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深化中国—东盟旅游交流合作。

“我们还将继续面向东盟国家旅游从业人员举办能力建设培训班,邀请来自中国著名旅游院校、机构和公司的语言与旅游专家,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旅游服务等方面内容,帮助东盟国家更好吸引和服务中国游客。”史忠俊说。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站在新起点,史忠俊对中国和东盟携手同心,共筑旅游繁荣新景象满怀信心。“习近平主席近日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中国将同东盟国家一道,践行亲诚惠容理念,深化利益融合,共享发展机遇,掀起人文交流热潮,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地区和平与繁荣做出新的贡献。”(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范朝慧;编辑:宋雨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